中药标本馆
 
 首页 | 概况 | 馆藏珍品 | 中成药一览 | 参考书目 | 精品课程 | 经典古籍 | 历代名家 | 科普教育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历代名家>>正文
 

 

孙思邈

  

 

孙思邈(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

人物生平

 

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其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 

 

修行终南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其徒弟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

 

退隐五台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主要成就

 

医术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上一条:张仲景 下一条:李时珍

关闭

CopyRight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