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本馆
 
 首页 | 概况 | 馆藏珍品 | 中成药一览 | 参考书目 | 精品课程 | 经典古籍 | 历代名家 | 科普教育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参考书目>>正文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诊法 
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二)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二、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及意义 
(二)常色 
(三)病色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形的内容 
四、望态 
(一)望态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 
(二)望发 
(三)望面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二)望耳 
(三)望鼻 
(四)望口与唇 
(五)望齿与龈 
(六)望咽喉 
三、望颈项 
四、望躯体 
(一)望胸胁 
(二)望腹部 
(三)望腰背部 
五、望四肢 
(一)外形 
(二)动态 
六、望二阴 
(一)望前阴 
(二)望后阴 
七、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二)形态异常 
(三)皮肤病症 
第三节舌诊 
一、舌的形体结构 
二、舌诊原理 
(一)脏腑经络联系于舌 
(二)舌面的脏腑分候 
(三)气血津液充养于舌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二)正常舌象 
(三)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五、望舌质 
(一)望舌神 
(二)望舌色 
(三)望舌形 
(四)望舌态 
六、望舌苔 
(一)望苔质 
(二)望苔色 
七、望舌下络脉 
八、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舌象分析要点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三、小儿食指正常络脉 
四、小儿食指病理络脉 
第五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涎唾 
四、望呕吐物 
第二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一)发声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呕吐 
(六)呃逆 
(七)暖气 
(八)太息 
(九)喷嚏 
(十)肠鸣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之气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一)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 
(二)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 
(三)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一)平素的健康状况 
(二)既往的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二)饮食起居 
(三)精神情志 
(四)婚育状况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特殊汗出 
(三)局部汗出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二)问疼痛的部位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胁胀 
(五)脘痞 
(六)腹胀 
(七)身重 
(八)身痒 
(九)麻木 
(十)拘挛 
(十一)乏力 
五、间耳目 
(一)问耳 
(二)问目 
六、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一)问口渴与饮水 
(二)问食欲与食量 
(三)问口味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二)问小便 
九、问经带 
(一)问月经 
(二)带下 
十、问小儿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问发病原因 
第四章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一、脉诊的原理 
(一)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 
(二)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三)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二、诊脉的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诊脉的方法 
(二)诊脉的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五、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理脉象 
(二)相似脉的鉴别 
(三)相兼脉与主病 
(四)真脏脉 
六、妇人脉和小儿脉 
(一)妇人脉 
(二)小儿脉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临床运用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第二节按诊 
一、按诊的意义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三、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 
第五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的相兼 
二、证的错杂 
(一)表里同病 
(二)寒热错杂 
(三)虚实夹杂 
三、证的转化 
(一)表里出入 
(二)寒热转化 
(三)虚实转化 
第六章病性辨证 
第一节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第二节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三节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 
(七)气闭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脱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 
(五)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不摄血证 
(四)气随血脱证 
(五)气滞血瘀证 
第四节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匕)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风水搏肺证 
(十一)大肠湿热证 
(十二)肠热腑实证 
(十三)肠燥津亏证 
(十四)肠虚滑泻证 
(十五)虫积肠道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湿热蕴脾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胃气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 
(十)寒滞胃脘证 
(十一)胃热炽盛证 
(十二)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凝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同证 
(六)肾不纳气证 
(七)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郁脾虚证 
(十一)肝胆湿热证 
(十二)肝肾阴虚证 
(十三)脾肾阳虚证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 
(二)直中 
(三)合病 
(四)并病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一)顺传 
(二)逆传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顺传 
(二)逆传 
第五节经络辨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下篇诊断综合运用 
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 
第一节中医诊断思维方法 
一、中医诊断基本思维方法 
(一)比较法 
(二)类比法 
(三)分类法 
(四)归纳法 
(五)演绎法 
(六)反证法 
(七)模糊判断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过程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二)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疾病诊断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中医诊断思维的应用 
一、辨症 
(一)症的有无 
(二)症的轻重 
(三)症的真假 
(四)症的偏全 
二、辨证 
(一)证的有无 
(二)证的轻重 
(三)证的缓急 
(四)证的兼杂 
(五)证的演变 
(六)证的真假 
三、辨病 
(一)病有中西 
(二)病有因果 
(三)病有善恶 
(四)病有新久 
四、辨人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三)体质差异 
(四)习惯差异 
(五)体型差异 
五、辨机 
(一)病证之机 
(二)动态先机 
第九章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中医医案 
一、中医医案的特点 
二、中医医案的内容 
三、中医医案示例 
第二节中医病历书写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一)主诉的确定与书写要求 
(二)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三)现病史的书写要求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格式 
(一)门诊病历 
(二)住院病历 
(三)病程记录

 

上一条:方剂学 下一条:中医基础理论

关闭

CopyRight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6号